周六《地产头条》,网罗每周房地产行业的大事要闻。这周兴泊证券,房地产行业有哪些动态?明源君帮大家汇总起来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万科、华润组织架构大变革
集团直接向一线要业绩
近期,网传万科将会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新一轮大变革,撤销所有区域公司,变成总部--片区总公司两级管控。
36氪获悉,万科集团内部尚未下发调整组织架构的正式文件,但思路已基本敲定,变化只是时间问题。
未来,北京、华东、华中、南方、西南这5个区域公司将会被撤销,降级为与东北、西北相同的片区总公司,原先在区域平台上的部分职能会被收回到集团本部,它们下辖的城市公司也可能会继续合并精简。
除了万科,华润置地也传出正在推进一轮深度管理架构变革的消息。
7月22日,澎湃新闻获悉,华润此次变革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大幅弱化大区平台职能,强化总部对关键业务的集中管控与城市公司的一线执行能力,构建“总部-城市公司”直管模式,以此提升决策效率与资源配置精准度。
大区原承担的住宅开发相关核心职能,将全部取消,而大区在商业业务领域的职能保留更为完整。另外,供应链、人力、党建、审计法务等支撑性职能也留在大区,为区域内业务运转提供基础保障。
点评:
市场规模收缩,倒逼组织瘦身,今年就有多家房企拿大区“开刀”。早前金茂、招商蛇口宣布取消区域公司,近期万科、华润置地又传出大区变革信号。
其实这种调整,可以看做是新竞争阶段的起点。在行业深度调整期,房企的核心竞争力,将取决于能否通过组织优化实现“战略聚焦、资源集约、执行高效”。
楼板价超20万/平
“全国地王”诞生!
本周,武汉、苏州、上海等城市进行土拍,“地王”频出!
7月22日,武汉6宗地块均底价成交。线上获客不停歇,点击了解
7月23日,绿城中国旗下的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46.67 亿元的总价竞得苏州一宗地块,溢价率8.74%,成交楼板价为65242元/平方米,刷新苏州宅地单价、江苏省住宅地块楼板价的最高纪录。
7月24日,上海5宗地全部成交,成交总金额185.3亿元。其中,中海摘得静安东斯文里宅地、普陀真如地块,两宗地成交总金额118.88亿元。
7月25日,绿城中国以约64.72亿元竞得虹口北外滩地块,成交楼面价达约12.66万/平方米,溢价率达46.33%,创下近年来上海公开土拍溢价率新高。
同日, 上海徐家汇地铁站附近一宗稀缺地块被 上海祺祥旺宇置业有限公司斩获。据悉,这家民企 以总价12.25亿、溢价率22.38%、楼板价超20万元/㎡ 拿下“全国地王”。
点评:
绿城、中海本周豪掷百亿拿地,一方面彰显了企业自身的雄厚实力兴泊证券,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们战略深耕的决心。有媒体分析,上海祺祥旺宇置业有限公司这次拿地大概率是为了家族资产配置和传承。
另外,三座重点城市的土拍结果,再次印证了全国土拍市场冷热不均的现状。唯有那些核心城市、确定性高的优质地块,才能激发房企的热情。
中国500强榜单公布,仅28家房企上榜
保利、万科、碧桂园,行业排名前三
据乐居财经消息,7月22日,2025《财富》中国500强榜单发布,房地产行业上榜企业共有28家,营业收入总计达3683.51亿美元。
具体来看,排名前三的房地产企业为保利集团、万科企业和碧桂园,分别位列第51名、79名和116名,营收分别为676.18亿美元、476.96亿美元和351.29亿美元。
点评:
有媒体统计显示,近5年里,房企的上榜数量持续萎缩。今年仅剩28家房企,是在“总量见顶”的背景下,整个行业转型阵痛的必然结果。
也反映出行业的深刻变化:央国企为主导、头部房企的“马太效应”加剧……
这种阵痛之后,行业能否孕育出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新生态?值得持续关注。
住建部印发
第一批“好房子”建设经验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好房子”建设经验做法(第一批)》,以加大“好房子”工作推动力度。首批“好房子”经验做法涵盖出台推动政策、加强技术支撑、打造示范样板、强化科技赋能、优化物业服务和健全产业体系等六个方面。
《“好房子”建设经验做法(第一批)》,具体如下:
点评:
第一批“好房子”建设经验公布,可以看出国家对“好房子”落地的持续关注,多个省市都在积极响应。
这无疑给房地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成都宣布分批取消限售
7月21日,成都市住建局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推出17条具体措施,涉及提升供应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盘活存量及发挥公积金作用等方面。其中,分批取消限售政策引发关注。
据悉,在22个重点城市中,目前上海、苏州限售政策仍未取消,杭州、成都、北京部分房源仍执行限售。戳这里,打造24小时在线的AI销售员
点评:
分批取消限售的本质,是为了分阶段释放流动性,避免市场冲击。这一政策在延续“房住不炒”基调的同时,还有利于实现激活存量、稳定预期、促进循环的多重目标。
成都这次的措施,既增加二手房源、便利换房,又对热点房源保留限制防波动,为同类城市提供参考。
租房乱象频出
国家终于出手了
近日,《住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住房租赁的行政法规,将于9月15日起施行。
据了解,《条例》包括7章共50条内容,涉及规范出租与承租活动、规范住房租赁企业行为、规范经纪机构行为、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责任追究等方面。
有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租房人口已接近2.6亿,2025年有望突破3亿大关。不过,伴随住房租赁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隔断房”“甲醛房”“串串房”“群租房”等乱象也频频出现。
针对这些乱象,《条例》对用于出租的住房提出明确要求,包括:用于出租的住房应当符合建筑、消防等相关规定和强制性标准,不得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地下储藏室、车库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租赁住房单间租住人数上限和人均最低租住面积应当符合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
点评:
租赁市场的规模虽然越来越大,但是里面鱼龙混杂,存在许多坑,急需行政法规来保护租房者的权益。
相信这次的《条例》,能有效规范租赁市场,让租房更加安心。
国资委发声
央企向“城市综合服务商”转型
7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
会议强调,中央企业要主动融入城市发展创新生态,优化布局结构,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业态创新等方式,积极引领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紧跟城市政策,合理布局新赛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促进、共建共享。戳这里,了解线上AI销售员
要助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环境,构建城市治理智能体系,积极参与城市精品建筑建设,参与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改善人居环境,共同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
要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守住“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底线,将基础设施安全打造成建设安全可靠韧性城市的重要基座和隐形竞争力,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将低碳环保理念融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
要充分激活存量资源潜力,结合所在城市规划、禀赋,有效统筹、配置和利用好存量资源,用好当地支持政策,探索盘活资源的新路径。
点评:
从这一部署,我们不难看出,国资委正在推动央企地产板块从“房地产开发商”向“城市综合服务商”转型。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将加速行业分化。也就是说,具备资金实力、资源整合能力的央企,在城市更新、绿色建筑等领域的优势将进一步突显,其他房企则需要尽快找到差异化的定位。
配先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